产品类别维护路径
库存-基础配置-产品类别
关键配置字段说明
产品类型:
库存产品——实体产品,并且需要严格库存计数。我们大多数产品都是此类型。
可消耗——实体产品,但不严格要求库存计数。比如小件耗材。
服务——虚拟产品,不存在入库/出库操作。比如软件、售后服务等。
可销售/可采购:
可销售——在销售开单时可以看到该产品。
可采购——在采购开单时可以看到该产品。
类别编码规则:
系统支持对不同产品类别设置不同的自动编码规则。如果不设置,则使用上级类别的编码规则。如果各级别都没有编码规则,则使用系统默认编码规则。
成本方法:
标准价格——按照产品价格表维护的价格计算成本。如果为空,成本计为0。
先进先出/平均成本——依据产品的实际采购价格计算成本。请依据公司财务制度选择。
收入科目:
产品在销售开票确认收入后,收入计入的会计科目。一般为主营业务收入/其他业务收入。
费用科目:
产品在采购开票确认成本后,成本计入的会计科目。一般为主营业务成本/其他业务成本。
如果产品用于费用报销,比如餐费/差旅费等产品,也可设置为计入费用类科目。
价格差异科目:
即“材料成本差异”。只有企业用计划成本做账时使用,一般情况下留空。
库存进货科目:
产品在入库时计入的会计科目。一般为应付账款/暂估应付账款/生产成本等。
库存出货科目:
产品在出库时计入的会计科目。一般为应收账款/发出商品/生产成本等。
库存计价科目:
产品在库存状态下计入的会计科目。一般为原材料/自制半成品/库存商品。
库存日记账:
产品库存变动对应的会计分录计入到的财务账簿。
路线:
产品库存补给的路线,用于自动单据生成。
购买——采购补给,通常为原材料/委外产品
制造——制造补给,通常为半成品/成品
在订单供应外包商——委外发料,通常为委外生产的原材料
产品配置判断的优先级
对于以上讲到的产品类别所设置的配置,我们会在设置产品、建立单据时经常看到。换句话说,类型/可采购/可销售/库存/会计这些配置,我们不仅可以对产品类别设置,也可以对单个产品设置。
系统对于配置读取的顺序,是先产品、后产品类型、最后产品的父类型。如果产品上设置了,那么就不管产品类别上如何设置。
这意味着,产品类别上设置的是此类产品的共性配置,而产品上设置的是这个产品的个性配置。
举个例子,我们把半成品类别的路线设置成“制造”。但有个半成品A是委外加工获得的,那么我们应该在产品A上设置路线“采购”,并且在A对应的原料B上设置路线“在订单供应外包商”。
但是,这种在产品上设置个性配置的做法不易维护。当产品数量成百上千时,我们很难查找某个产品做了怎样个性化的设置。
所以,强烈建议在初期全面考虑公司的业务模式,合理设置产品类别。后期只维护产品类别的配置,将产品的配置一律留空。
对于上面的例子,最好的做法是,在“半成品”类别下建立“委外半成品”子类,路线设置“采购”,产品A属于“委外半成品”;在“原料”类别下建立“委外发料”子类,路线设置“在订单供应外包商”,产品B属于“委外发料”。